科學活動

 目的

表現物體轉動時角動量與力矩的關係,進而瞭解進動(prcession)現象。

 

 實驗

實驗裝置:腳踏車輪子、棉繩、剪刀。

將輪子用兩條棉繩吊掛起來,轉動輪子後,將其中一條棉繩剪斷,觀察輪子的運動現象。

 

 

 原理思考

棉繩被剪斷的一端為何不會掉下來?

 

進動(precession)是自轉的物體之自轉軸又繞著另一軸旋轉的現象。在此例中,自轉的輪子繞著未被剪斷的棉繩為軸旋轉。棉繩被剪斷的一端沒有隨即落下的原因,可從輪子的力矩與角動量關係(如下圖)說明。

 

precession
輪子在平面的轉動產生的角動量。棉繩剪斷時因力矩產生角動量變化,所以新的角動量如圖所示。因此,輪子就以棉繩為軸,順時針方向轉動。

 

 討論

1.陀螺的轉動與進動有何關係?

2.陀螺儀的原理是否是與進動相同?

3.天體中常見的進動現象如何解釋?

 

 參考資料

 "Physic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with Modern Physics ", International Edition., Addison Wesley, 2003, U.S.A., p.396-406.

 BICYCLE WHEEL GYROSCOPE ON PIVOT(University of Maryland Physics Lecture-Demonstration Facility)

 

 製作

朱慶琪

 

 指導老師

朱慶琪

 

 撰稿

杜宗勳、朱慶琪

 

目的

探討木棒受外力產生震動時的能量傳遞現象、及兩正交震盪(orthogonal oscillation)的合成運動。

 

實驗

實驗裝置:一端裝有螺旋槳且棍身刻有凹槽的細木棍(稱為念力棒)、另一為細木棍 (稱為短棒)。

1.一手握念力棒。

2.另一手拿摩擦棒,食指橫跨念力棒。

3.用短棒摩擦念力棒凹槽,造成前端螺旋槳轉動,過程中念HOOEY,則會影響螺旋槳旋轉的方向。

 

 

想清楚了沒?以0.5倍慢速播放再看一次。

 

 

原理思考

1.為何念力棒的螺旋槳可以任意控制轉動方向?

2.震動的能量如何傳遞到螺旋槳?

 

1.短摩擦凹槽時,造成棒子的前端上下運動(垂直震盪)及左右運動(水平震盪)。這兩種震盪的方向互相垂直,合成螺旋槳的轉動運動。以食指或拇指接觸棒身,會使得接觸側的震動減弱,因而形成兩種相位差(phase difference)為180度的水平震盪。在與垂直震盪合成後,就形成了順時針及逆時針兩種轉動效果。

假設水平震盪的振幅為、垂直震盪的振幅為,振動頻率為(由凹槽的間隔及摩擦棒子的速度決定),水平震盪與垂直震盪相位差 ,以方程式可表示成:

以上述方程式加以計算,得

考慮當且 時,(1)式可化減成:

 時,(1)式可化減成:

(2)及(3)式均為圓的方程式,且為時間的函數,表示兩正交的震盪可以合成軌跡為圓的運動。
或以下圖表示:

hooey1

hooey2

2.手握一端為固定端,螺旋槳端為自由端;想像搖呼拉圈時,腳為固定端,腰為自由端,運用腰的擺動將能量傳遞給呼拉圈,使得呼拉圈轉動,與摩擦棒子產生的震動傳遞給螺旋槳的情形類似。

 

討論

1.凹槽的數量如何影響螺旋槳的運動?

2.振動頻率與螺旋槳有何關係?

3有哪些正交震盪的例子? 光學裡的線偏振與圓偏振如何利用這個系統來詮釋?

4.李沙育圖形(Lissajous pattern)可以以這個實驗來比喻嗎?有那些限制條件?材料除用細木棍外,亦可用市售竹筷子。

 

實驗材料

材料除用細木棍外,亦可用市售竹筷子。

 

參考資料

OUIJA WINDMILL (University of Maryland Physics Lecture-Demonstration Facility) 

An Interesting Demonstr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Two Linear Harmonic Vibrations to Produce a Single Elliptical Vibration. The American Physics Teacher (now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5, 175- 176. 

A mechanical toy : The gee-haw whammy-diddle.  The Physics Teacher, 20(9), 614- 615. 

 http://www.ngsir.netfirms.com/chinesehtm/Lissajous.htm

Classical Dynamics of Particles & Systems, Third Edition, Jerry B. Marion, Stephen T. Thornton, p103-106. 

 

製作

張宇靖、杜宗勳

 

指導老師

朱慶琪

 

 撰稿 

朱慶琪、杜宗勳

 

目的

用簡單的器材來演示共振(resonance)的現象。

 

實驗

實驗裝置:塑膠長尺、塑膠氣球棒3支、橡膠吸盤(盤面直徑約3cm)6個。

1.將裝置平放於桌面上。

2.手握直尺一端,以不同的頻率搖晃。觀察氣球棒晃動的情形。

 

 

原理思考

改變擺動頻率,為何有些氣球棒晃動的幅度特別大?將汽球棒視為複擺,質量為m,其擺動週期為:

 

將汽球棒視為複擺,質量為,其擺動週期為:

T複

其中,為擺支點至質心的距離,

為複擺的轉動慣量,為複擺質心到支點的距離。

手上施以微小振動,若振動頻率與某個特定長度的氣球棒(複擺)頻率相同,則產生共振(resonance)現象,使得該特定長度的氣球棒晃動的幅度越來越大。此強迫振盪(forced oscillation)的能量由手提供。
 

討論

1.試試看將頂端的吸盤取下,看其振盪的模式與加上吸盤有何不同?

2.此結構較接近單擺還是複擺?為什麼?

3.假設頻率會使長度的棒子共振,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其他頻率可使吸管振動?為什麼?

4.假如要使三根棒子的振盪頻率比為1:2:3,則棒的長度大約多少?

 

實驗材料

1.材料可在坊間文具店購得。

2.組裝所需的材料容易取得,可以變化使用。

3.可同本網站中的實驗D11.念力擺、實驗D16.單擺與複擺做比較。

 

參考資料

University Physics,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5, pp. 311-312. 

"大學物理學(第一冊)", 十二版, 東華, 民72, 臺北, §6-5 

“單擺與複擺”, 2009物理教學及示範研討會論文集, 台灣, 台北東吳大學,August 20, 2008,頁189-190. 

PSYCHOACOUSTIC VIBRATION TRANSDUCER(University of Maryland Physics Lecture-Demonstration Facility). 

 

製作

張宇靖、朱慶琪

 

指導老師

朱慶琪

 

撰稿

杜宗勳、朱慶琪

 

 目的

運用簡單的裝置,演示看不見的重力場。

 

 實驗

實驗裝置:

使用一塊深色且柔軟度及彈性佳的布料四周用木板將之張開並固定,底座放置一塊磁鐵,便於吸住布料上方的鐵球,模擬質量較大的物體(如太空中的恆星)所形成的重力場,並以小塑膠球模擬行星。

觀察小塑膠球環繞及以較快速運動經過有重力場的不同運動狀態。

 

 

 原理思考

為何會有這樣的運動狀態?

 

兩物體間的重力可表示為

所以當兩物體距離越近時,其作用力愈大,亦即愈易被吸引,這種力場的分佈情形,我們用重力場來形容,也就可以解釋為何小行星愈靠近恆星時其所受的作用力愈大。

 

 關於實驗

因小塑膠球運動的速度不易控制,故模擬小行星運動需多練習。

 

 製作

v.1張宇靖、杜宗勳

 

 指導老師

朱慶琪

 

 撰稿

杜宗勳、朱慶琪

 

 目的

渦電流的另一種運用。

 

 實驗

實驗裝置:
以彈簧懸吊強力磁鐵作為擺錘,將金屬板任意移動,觀察擺錘的運動情形。

 

 

 原理思考

為何磁鐵會隨鋁盤擺動?

 


這也是渦電流的運用。利用金屬板與磁鐵進行相對運動,磁鐵將隨金屬板的運動產生亦步亦趨的現象,彷彿磁鐵正與金屬板來一場探戈的表演。

 

 關於實驗

本實驗於2009全國物理教學及示範研討會中發表:海報附件

 

 參考資料

 University Physics, (John Wiley & Sons, Inc.), revised ed., Chap. 31.

 

 製作

v.1戴伯誠

 

 指導老師

朱慶琪老師

 

 撰稿

戴伯誠

 

目的

渦電流與單擺的演示。

 

實驗

實驗裝置:製作兩個狀似相同的單擺,底座由鋁板製成。當兩單擺開始運動時,觀察兩者運動狀態的差異。

 

原理思考

為何其中一個擺會很快就停止擺動?

 

雖然兩個擺看起來是一樣的,但其實內容物有所差異。很快停止的擺錘中,其實裝有強力磁鐵(如圖示)

fig12
並且底座是由鑲入一片鋁板,因此當兩單擺開始運動時,具磁鐵的單擺會使鋁板產生渦電流(eddy current)而減慢其運動,造成磁鐵單擺很快地停止擺動。而另一個無磁鐵的單擺則可持續擺動一段時間,使兩者運動狀態有此差異。

 

討論

渦電流是如何形成的?

 

關於實驗

1.本實驗於2009全國物理教學及示範研討會中發表:海報

2.可與本站中之實驗E05.感應煞車、實驗E11.磁鐵太空漫步、實驗D64.探戈擺做比較。

 

參考資料

"University Physics, (John Wiley & Sons, Inc.), revised ed., Chap. 31.

 

製作

v.1戴伯誠

 

指導老師

朱慶琪老師

 

撰稿

戴伯誠

 

目的

探討單擺與錐擺的週期關係。


實驗

探討單擺與錐擺的週期關係。

 


原理思考

為何擺動路徑較長的錐擺,其週期亦較長?

 

單擺運動的週期與擺長、重力加速度有關(無關擺錘質量),其週期公式為

其中為單擺周期、為單擺擺長、為重力加速度。 而錐擺的轉動周期會與角度(錐擺角度)有關,如公式如下: 

其中為錐擺周期、為錐擺擺長、為錐擺與鉛直線的夾角,為重力加速度。如圖示

由以上探討得知,錐擺的週期較短。

fig11

 

問題討論

造成本實驗尚有哪些因素?

 

1. 未考慮週期在非小角度下擺動的修正。

2. 因為空氣阻力導致的阻尼效應。 

 

關於實驗

1.本實驗於2009全國物理教學及示範研討會中發表。

2.論文壁報內容如附件

3.可同本網站中的實驗D43.依斯克里奇擺做比較。

 

參考資料

"University Physics (John Wiley and sons , inc. 1995) , revised , chap.6., Harris Benson

  

製作

高聖琦

 

指導老師

朱慶琪

 

撰稿

高聖琦 

 

目的

演示重力加速度對單擺週期的影響。


實驗

實驗裝置:設計一個可以改變擺長角度的實驗,調整擺的不同角度後,分別觀察擺的週期是否產生改變。

 


原理思考

此為何現象?原理為何?

 

本次實驗使用的擺為複擺(physics pendulum),故其週期為:

其中,為複擺對通過質心轉軸的轉動慣量,為複擺的質量,為複擺質心到轉軸的距離。若擺面不在鉛直面,上一個方程式則修正為:

因此在本實驗中,複擺的週期與角度有關。


 

問題討論

影響本實驗上有哪些物理量?

 

實驗中的裝置要先知道複擺的轉動慣量才能用複擺週期求出理論值。因複擺上裝有培林必須修正轉動慣量,不過經計算後,發現培林的轉動慣量跟複擺相比,小到可以忽略。

 

關於實驗

1.本實驗於2009全國物理教學及示範研討會中發表。

2.論文壁報內容

3.可同本網站中的單擺與複擺做比較。

 

參考資料

“An Old Apparatus for Physics Teaching: Escriche’s Pendulum,” Phys. Teach. 38, 424-425 (2000).

 

製作

李明駿

 

指導老師

朱慶琪老師

 

撰稿

李明駿

 

 目的

演示單擺運動中擺與擺間能量彼此傳遞的現象。

 

 實驗

實驗裝置:以不同擺長的單擺,吊掛於連接繩上。

擺動其中一個,觀看其他不同擺長的單擺是否擺動。

擺動擺長與其中一個相同之單擺,觀看其他單擺的擺動情形。

 

 

 原理思考

此一現象如何解釋?

 

此運動現象為單擺的共振而產生的耦合現象(coupled oscillations),因擺長相同的單擺其週相同,並藉能量的傳遞而產生耦合的現象。

 

 討論

改變連接繩張力有何影響?

 

連接繩張力愈大時,消耗在上面的能量就愈小,耦合效愈明顯。

 

 關於實驗 

本實驗於2009全國物理教學及示範研討會中發表。

論文壁報內容如附件

可同本網站中的念力擺做比較。

 

 參考資料

 “Classical Dynamics of Particles and Systems”, (Baker & Taylor Books, 1995)

 

 製作

v.1 張天仁

v.2 戴伯誠

 

 指導老師

朱慶琪老師

 

目的 

演示單擺運動與扭擺運動間耦合的情形

 

實驗 

實驗裝置:以兩片強力磁鐵當成單擺的擺錘,藉由單擺裝置,演示單擺與與扭擺之間的耦合情形。

 

 

原理探究 

為何磁鐵作的擺錘會有時而停止、時而晃動的現象?

 

此運動現象為單擺的耦合現象(coupled oscillations),簡單的說,因擺錘(強力磁鐵)與地磁的相互作用產生能量轉換所致。

fig16

 

討論 

改變單擺的擺長對扭擺有何影響?

 

改變擺長可以改變單擺的運動週期,然而改變擺長並不會改變扭擺的週期。但是改變擺長會改變單擺與扭擺運動能量轉移周期間的關係。

 

關於實驗 

本實驗於2009全國物理教學及示範研討會中發表。
論文壁報內容如附件
可同本網站中的單擺與複擺、耦合震盪擺做比較。

 

參考資料 

“Coupled oscillations in suspended magnets,” Am J. Phys. 76(2), 125-128 (2008). 

“Strong Little Magnets,” Phys. Teach. 45(9), 352-355 (2007). 

University Physics, (John Wiley & Sons, Inc.), Chap. 29, 30.

“Wilberforce pendulum oscillations and normal modes,” Am. J. Phys. 59(1), 32-38 (1991).

 

製作 

v.1黃朝暉

 

指導老師 

朱慶琪

 

撰稿 

黃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