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活動

2022-10-19 16:36:24

台北_大直高中

活動資訊

日期:111.10.19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講師:中大科教 謝富丞

活動流程

20221019大直高中高二活動單

活動內容

View the embedded image gallery online at:
http://edu.ac.liu.phy.tw/other?start=70#sigProGalleria8c927924fe

附加資訊

  • 講師 謝富丞
2022-10-19 17:31:32

台北_大直高中

活動資訊

日期:111.10.19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講師:中大科教 謝富丞

活動流程

20221019大直高中高一活動單

活動內容

View the embedded image gallery online at:
http://edu.ac.liu.phy.tw/other?start=70#sigProGalleria0e4f0302f2

附加資訊

  • 講師 謝富丞

研究目的

本計畫的研究主題為:因應大一普通物理修課學生普遍的量化估算能力不足,以至於在實際應用物理原理時,無法做出合理快速的判斷,影響問題解決方案的品質及有效性,故研究者設計了一系列融入課程的教學內容,試圖提升學生的量化估算能力,打造有感的物理學習。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者即為教學者,一方面設計課程並教學,一方面藉由自編問卷評量學生的量化估算能力、應用於實際生活的能力;佐以訪談、教學日誌、研究者自我反思等資料來評鑑教學成效。研究目的羅列如下:
a. 探討大一理工科系學生量化估算能力及習慣。
b. 設計融入量化估算能力訓練的大一普通物理課程單元。
c. 分析量化估算能力的變化以及其與學科成就間的關係。
d. 提升大一普通物理修課學生之量化估算能力。

研究問題

我們的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中,自然領域(或物理科)的學習內容及學習表現中,普遍並不強調估算能力的重要性,相較於條件定義得非常清楚的 well-structured questions(problems),學生普遍不擅長回答 ill-structured questions (problems),然而後者科學發展的進程上,或者在跨領域問題的處理上都相當重要。因此本研究循序漸進地融入了量化估算課程內容,來提升學生的量化估算及應用的能力。本計畫之研究問題為:融入量化估算之普通物理課程如何影響大學生量化估算能力?

附加資訊

  • 講師 執行日期20210801-20220731
  • 文章摘要 主持人:朱慶琪 獲績優計畫

計畫簡介  

一、台灣地區的大眾科學教育展廳的分佈,在台北有士林的科學教育館,在台中有自然科學博物館,在高雄有科學工藝博物館,這些單位在各區發揮了大眾科學教育的功能,扮演了提升一般民眾科學素養的重要推手。然而在桃竹苗區雖然知名大學林立,卻少了類似的單位來推動科普教育。中央大學具備完整的理工科系,科學研究上的成就不凡,近年更是政府重點發展的頂尖研究型大學之一,在科學素材的提供上不成問題。同時中大優美的校園環境在假日時常是附近居民踏青郊遊的場所,每到假日校園內的人氣甚至比帄日更旺,我們決定利用這些機會將科學教育與休閒活動巧妙結合,收科普推廣事半功倍之效。本計畫藉助中央大學現有的教學資源,搭配完整的組織架構及活動規劃,建立以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為核心的大桃園區科普教育推廣中心。此外,以往科學紮根及推廣的工作多落在教育工作者,本計畫培訓中大學生成為科學解說員後,將有更多人力協助科普活動的執行及推廣。我們期許自己從這裡開始,為大眾科學教育盡一份力。

 

二、解說員培訓

本計畫積極鼓勵學生加入科學解說員團隊,發展學習科學之興趣並培養推廣科學之能力。97年暑假期間,招募第一批解說員團隊,總計有12位學生參與,其中包含了6名物理學系、2名電機學系、1名大氣科學學系、1名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1名資訊工程學系,以及1名照明與顯示科技研究所之學生。另於97年度寒假期間招募加入第二批解說員新力,總計有10位大一學生參與。這些學生中有二至三名特別有潛力的同學,除了可擔任解說員角色以外,還參與主導科普活動的籌畫及執行。這些培育完成的解說員,將可成為未來科普活動推廣的生力軍。培訓辦法乃依制訂之「解說員升等與管理辦法」進行,規劃培訓課程,以引導的方式,讓解說員循序漸進了解演示實驗展品、釐清各個科學理論,並知道如何操作及解說。這過程中我們最在意的是科學內涵的正確性,其次才是趣味性及其他。同時我們以開放式的問題循序漸進導引學生思考,不以「標準答案」為目標,而是以啟發及訓練獨立思考能力為準則。計畫執行期間內,由科學解說員主講的活動包含3 場各級學校參訪及9 場假日科學廣場演示實驗秀;至於支援的部分包括10餘場各級機關團體參訪,及8場假日科學廣場大師陪你玩科學系列。

 

 

 

附加資訊

  • 講師 執行日期20080501~20090228
  • 文章摘要 主持人:朱慶琪

計畫摘要  

中央大學物理系約四年前成立物理演示實驗室,目的在藉由演示教學的導入,提升全校的普物課品質。目前開發的演示實驗已超過140 多項,應用於普通物理課教學,同時在網頁更新完整的e 化線上教材。目前網頁的點閱人數已超過四十萬人次,在Yahoo 及Google 以「物理演示」或「演示實驗」等關鍵字的搜尋下均列第一。雖然這些演示教具的對象主要是大一修習普通物理的學生,但我們在支援各種科教活動的經驗中發現,中學老師們對這些演示教具的需求不亞於大學教師。無燅有偶地,位於臺中一中的全國高中物理學科中心也在過去兩年發展了各種演示教材,並培訓了多位優秀的種子教師,其經驗及資源值得推廣至全國各地及各級學校。而在大眾科學教育機構方面,高雄的科學工藝博物館擁有豐富的大眾科學教育推廣經驗,近年來更致力將演示教具融入各種科普活動中,是科學教育不可缺少的專門機構。
本計畫中,我們結合了三方的優勢與經驗,於中央大學成立科普演示教材研發及推廣中心總部,另於臺中一中及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成立中、南部分部。透過演示教材種子教師的培訓,將科學演示活動推廣至全國各級學校及一般社會大眾。第一年的重心在教材的研發及種子教師的培訓,第二年的重心在各類科教活動的舉辦及教材推廣。以系統性的規劃內容及貫徹的執行力,全面提升科學教育的質與量。本計畫開發科學演示教具並推廣科普活動,研發科普演示教具、教材、講義、影片等超過數十項,科教活動估計觸及或參與人次估計如下:參與人次: 16 場教師研習活動,共402 人次教師參與。觸及人次: 以本國小學、中學自然科教師帄均任教4 班、每班40 人、每班使用3 次教具估算,觸及人次約402*4*40*3 約近20 萬人次,應達一定程度的影響與效能。

 

附加資訊

  • 講師 執行日期20081201~20101130
  • 文章摘要 主持人:朱慶琪
2022-11-13 09:31:07

小小火箭科學家

111 秋季假日科學廣場

活動資訊

日期:111.11.13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綜教館203教室)

講師:國立台北健康護理大學講師 許兆芳

活動大綱

1. 介紹火箭的動力來源
2. 解說市售玩具火箭的結構
3. 製作和玩具火箭原理相同的小玩具(滴管與吸管)
4. 紙杯空氣火箭

5. 如何調整材料、外型使火箭飛得更高更遠
6. 自行動手嘗試

活動紀錄

這場活動是由中大科教與物理系主辦的倒數第三場假日學廣場系列活動,由國科會協辦響應世界基礎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國際年(IYBSSD),好多位小小火箭科學家齊聚一堂,跟著毛毛蟲老師一起進入神秘的火箭世界。老師一開頭就提到今年(2022)是台灣太空發展元年,接著簡述火箭相關歷史知識後,就進入了小朋友都曾有過的邪惡念頭--玩具拆解!毛毛蟲老師將自己帶來的火箭玩具拆解,讓大家了解火箭內部構造以及氣壓運作原理,並自行畫出解剖圖,用淺顯易懂的方法帶出許多科學相關知識,有趣的氛圍下讓小朋友們積極分享自己的想法,這場活動裡,舉手發言不再是有壓力的恐怖過程。
具備相關知識後,終於開始動手做啦!老師帶大家做了氣壓火箭與紙杯空氣火箭,希望從實做中發現問題與修正,雖然只是握在手中小小的玩具,但其中的氣密、空氣儲存量、發射角度到尾翼設計等等,都會對飛行產生影響,透過每一次發射結果的分析,並觀察他人互相討論,找到最適合火箭的比例與重心,也很開心每位小朋友都順利完成屬於自己的火箭發射,讓活動充滿笑聲地圓滿結束。
活動的最後,就如同朱慶琪老師提到的:「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進教室前到最後可以為火箭的飛行做出一些分析,讓科學在小朋友心中萌芽。希望今天做的玩具就像五月天頑固MV裡的火箭一樣,乘載著夢想和堅持,讓大家未來勇敢飛翔。

活動照片

View the embedded image gallery online at:
http://edu.ac.liu.phy.tw/other?start=70#sigProGalleria50f6bec828

附加資訊

  • 講師 國立台北健康護理大學講師 許兆芳

111 秋季假日科學廣場

活動資訊

日期:111.10.22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綜教館203教室)

講師: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鄒忠毅

活動大綱

1. 柏努利定律(吹錢幣)
2. 光線繞射(光碟片)
3. 製作陀螺(光碟片與彈珠、光碟片與原子筆)
4. 製作翻身陀螺(錢幣)

5. 慣性(抽鈔票)
6. 靜電(紙鈔轉動)
7. 絕熱膨脹(寶特瓶、酒精)

活動紀錄

相信大家都曾嚮往過小說、電影中的魔法世界裡,那些字句與畫面所描述、呈現出的魔幻場景,不只增加了我們對這個平凡世界中的想像,也豐富了我們無限可能的創造力。這次,中國文化大學光電物理學系的系主任鄒忠毅老師,人稱「鬍子拉拉教授」,受邀來到中央大學理學院科學教育中心朱慶琪主任所舉辦的「假日科學廣場」,帶領大家進入他的物理魔法世界,讓所有小朋友及家長都沉浸在探究神奇物理現象的氛圍之中。本活動也響應聯合國的「基礎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國際年」(IYBSSD 2022)活動,期待能紮根科學、永續發展。

由「柏努利定律」起頭,鄒老師用不同的角度吹錢幣,讓錢幣從桌邊飛起來翻面,藉由這樣有趣的演示激起大家的好奇心,再用簡單易懂的解釋讓大家理解其中的原理。接下來的實作是利用手電筒照光碟片,透過光線繞射而產生彩虹的效果,讓所有人嘖嘖稱奇,整個活動現場也在這樣的燈光效果下,熱絡了起來。

接著鄒老師分別使用彈珠及原子筆,配合光碟片中間的小洞,做出大家最熟悉的陀螺,不只小朋友們,連家長也感覺重溫了童年時期的美好回憶,大家都玩得不亦樂乎。另外,鄒老師還在光碟片上間隔貼上不同顏色的色紙,讓陀螺在旋轉的時候產生「混色」的畫面,玩樂時同時思考色彩的原理,除了讓小朋友們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與美感來製作自己的陀螺,更增加了親子間及師生之間的互動。

隨著鄒老師彈奏烏克麗麗的節奏,活動也進入了後半場。首先,鄒老師教大家用硬幣做陀螺,他利用一大一小的錢幣及泡棉膠,做出了相當有名的童玩「翻身陀螺」,用這樣簡單、易取得的材料組合出如此多神奇的玩具,看來物理的世界果真如魔法一般!而除了硬幣,鈔票也可以拿來施魔法,鄒老師將鈔票立於支架上,再用摩擦過的塑膠尺吸引鈔票轉動。接著,老師又將鈔票壓在兩個裝滿水的寶特瓶下,在寶特瓶不倒的情況下將鈔票快速抽出來。雖然只是很簡單的「靜電」和「摩擦力」的原理,但老師不用艱澀的數學公式或物理原理來解釋,而是選擇做實驗,再加上他生動、有趣的講解,讓大家邊玩樂邊學習,也成功吸引了在場所有人的目光,激發起大家想要學習的心。

上述這些實作材料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硬幣、鈔票、寶特瓶、光碟片及原子筆等等,但鄒老師卻能用如此平凡的生活用品,配合簡單的物理原理來製造出各種東西,充分展現想法及創意。本次「魔法少女理子和隨從魔法師的第一堂課」的活動,就是希望參與者能夠透過這位厲害的老師的帶領下,在魔法世界的氛圍中,了解物理的奧妙,相信無論是在現場實體參與活動的大小朋友,還是在家裡自備材料參與線上直播的網友們,大家跟著鬍子拉拉教授,都度過了快樂的周末午後!

活動照片

View the embedded image gallery online at:
http://edu.ac.liu.phy.tw/other?start=70#sigProGalleriaff87031928

附加資訊

  • 講師 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鄒忠毅
2022-10-29 10:24:43

一日天文學家

活動資訊

日期:111.10.29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

2022一日天文學家海報

活動流程

2022一日天文學家活動表

活動內容

View the embedded image gallery online at:
http://edu.ac.liu.phy.tw/other?start=70#sigProGalleriaab55ef43dd

附加資訊

  • 講師 中大科教×中大天文所×IYBSSD
  • 文章摘要 【一日科學家】

計畫目標

一、落實教學創新

二、發展學校特色

三、提升高教公共性

四、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計畫成果

一、透過探究式教學法,提昇大學生科學素養:
導入探究與實作的通識課程乃針對非理工科系同學所設計,結合演示實驗的普通物理課程則是專門為理工科系同學而發展,此兩大主軸成為中心及學校的特色。透過發展與生活經驗結合之探究實作科學課程,不但提高了學習科學的興趣,並透過分組實驗、生活化議題研究等方式,讓學生透過發現問題、規劃與研究、論證與建模、最後表達與分享的模式,訓練非理工科系學生的科學素養。另外,結合演示實驗的普通物理課,在改良教材及教法後,經過數年的實徵研究,證實可以提升學生科學推理能力與批判思考能力,達到大學培育高階人才的目標。

二、「一日科學家」系列:每年4-6場

推出「一日科學家系列」活動,本著「一日科學家,你來做行家」的設計目標,結合校內、外資源,規劃一日的體驗課程,讓高中學子有機會深入了解大學各科系的特色與發展,同時宣傳本校的教研優勢及能量,活動辦理兼具招生需求。本活動一推出即造成轟動,每場活動的報名人數都遠遠超過錄取人數,以至於必須抽籤決定最後名單(抽籤錄取率低於20%),可見這類活動有龐大的需求,或可考慮擴大舉辦。另外,高中老師對於新興科技相關的專業職能培訓也是規劃中的目標,未來將搭配本系列活動陸續舉辦。

三、台灣科學節(國科會計畫承辦)-中央大學場

台灣科學節是由教育部轄下的五大科學館及十大科普基地,每年共推出百餘種、近兩千場次各類精彩的科學活動,吸引五十多萬民眾熱烈參與。宗旨是期待透過新奇、歡樂及趣味的展演與體驗方式,落實把科學的種苗散播到臺灣每個角落,更讓國際看見臺灣科學創新與傳播的活力及能量。第二屆臺灣科學節於2021年11月盛大展開,以「科學服務社會」為主軸,中央大學科教中心特別響應此全國性的活動,舉辦了「有聲有色動手玩科學」親子動手做活動!此活動的報名人數高達400多人,可惜受限於科教中心目前的教室容量,只能抽籤錄取其中10%左右的民眾,實為可惜,明年將思考擴大辦理的可能性。

四、K-12學校參訪:每年35-40場
持續辦理科學體驗活動,提供K-12學校師生體驗探究與實作的科學學習,以協助各級學校順利接軌108課綱,同時也介紹本校的八大全球1%研究領域,以及特色科學演示實驗教學,以達招生宣傳效果。

五、K-12學校出訪:每年3-5場

科學教育中心於110年度服務多所學校,遍及台北、桃園、台中等地(不含線上授課)。

六、親子科學活動:每年4-6場
舉辦假日科學廣場親子科學體驗活動,落實在地社區服務,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七、全國教師研習:每年4-6場
提供各校教師研發課程的訓練,投入大學資源,協助各級學校課程設計與教具開發。

八、遠哲科學趣味競賽

科教中心與中央大學物理系系學會,辦理第27屆遠哲科學趣味競賽北二區競賽。
「遠哲科學趣味競賽」旨在培養團隊合作精神、鼓勵青少年動手實作,藉以增進學生科學素養,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願。本中心爭取本校作為第27屆遠哲科學趣味競賽北二區主辦單位,與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聯合舉辦「第27屆遠哲科學趣味競賽」活動,藉此活動實踐大學社會責任、提升本校能見度、宣傳本校優良教研成果。科學教育中心培訓本校物理系學生組成活動執行團隊,透過系統化培訓,習得舉辦全國競賽水準之能力,並建立優良服務學習之傳承。
後因疫情影響,以實作為主的本活動大幅度調整,最後以線上形式成功辦理。

九、科教中心網頁維護及臉書粉絲專業經營:每年35-40篇

疫情期間完善科教中心臉書粉絲專頁,提高科普文章刊登率。除網頁維護、更新外,另新增科普文章。
科教中心也搭配時事話題,輔以與主流媒體不同的科學探究精神觀點,並介紹民眾在家也可達成的探究方法。僅數日就有78次分享、超過兩萬人觸及人數,甚至媒體、出版社皆邀稿,希望能讓讀者以科學探究的觀點切入時事觀察,宣傳中央大學的效果顯著。

附加資訊

  • 講師 執行日期20190101-20221231
  • 文章摘要 主持人:朱慶琪
2012-10-01 18:55:24

大學

作者

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