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深耕】科教中心執行高教深耕教學、特色計畫
計畫目標
一、落實教學創新
二、發展學校特色
三、提升高教公共性
四、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計畫成果
一、透過探究式教學法,提昇大學生科學素養:
導入探究與實作的通識課程乃針對非理工科系同學所設計,結合演示實驗的普通物理課程則是專門為理工科系同學而發展,此兩大主軸成為中心及學校的特色。透過發展與生活經驗結合之探究實作科學課程,不但提高了學習科學的興趣,並透過分組實驗、生活化議題研究等方式,讓學生透過發現問題、規劃與研究、論證與建模、最後表達與分享的模式,訓練非理工科系學生的科學素養。另外,結合演示實驗的普通物理課,在改良教材及教法後,經過數年的實徵研究,證實可以提升學生科學推理能力與批判思考能力,達到大學培育高階人才的目標。
二、「一日科學家」系列:每年4-6場
推出「一日科學家系列」活動,本著「一日科學家,你來做行家」的設計目標,結合校內、外資源,規劃一日的體驗課程,讓高中學子有機會深入了解大學各科系的特色與發展,同時宣傳本校的教研優勢及能量,活動辦理兼具招生需求。本活動一推出即造成轟動,每場活動的報名人數都遠遠超過錄取人數,以至於必須抽籤決定最後名單(抽籤錄取率低於20%),可見這類活動有龐大的需求,或可考慮擴大舉辦。另外,高中老師對於新興科技相關的專業職能培訓也是規劃中的目標,未來將搭配本系列活動陸續舉辦。
三、台灣科學節(國科會計畫承辦)-中央大學場
台灣科學節是由教育部轄下的五大科學館及十大科普基地,每年共推出百餘種、近兩千場次各類精彩的科學活動,吸引五十多萬民眾熱烈參與。宗旨是期待透過新奇、歡樂及趣味的展演與體驗方式,落實把科學的種苗散播到臺灣每個角落,更讓國際看見臺灣科學創新與傳播的活力及能量。第二屆臺灣科學節於2021年11月盛大展開,以「科學服務社會」為主軸,中央大學科教中心特別響應此全國性的活動,舉辦了「有聲有色動手玩科學」親子動手做活動!此活動的報名人數高達400多人,可惜受限於科教中心目前的教室容量,只能抽籤錄取其中10%左右的民眾,實為可惜,明年將思考擴大辦理的可能性。
四、K-12學校參訪:每年35-40場
持續辦理科學體驗活動,提供K-12學校師生體驗探究與實作的科學學習,以協助各級學校順利接軌108課綱,同時也介紹本校的八大全球1%研究領域,以及特色科學演示實驗教學,以達招生宣傳效果。
五、K-12學校出訪:每年3-5場
科學教育中心於110年度服務多所學校,遍及台北、桃園、台中等地(不含線上授課)。
六、親子科學活動:每年4-6場
舉辦假日科學廣場親子科學體驗活動,落實在地社區服務,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七、全國教師研習:每年4-6場
提供各校教師研發課程的訓練,投入大學資源,協助各級學校課程設計與教具開發。
八、遠哲科學趣味競賽
科教中心與中央大學物理系系學會,辦理第27屆遠哲科學趣味競賽北二區競賽。
「遠哲科學趣味競賽」旨在培養團隊合作精神、鼓勵青少年動手實作,藉以增進學生科學素養,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願。本中心爭取本校作為第27屆遠哲科學趣味競賽北二區主辦單位,與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聯合舉辦「第27屆遠哲科學趣味競賽」活動,藉此活動實踐大學社會責任、提升本校能見度、宣傳本校優良教研成果。科學教育中心培訓本校物理系學生組成活動執行團隊,透過系統化培訓,習得舉辦全國競賽水準之能力,並建立優良服務學習之傳承。
後因疫情影響,以實作為主的本活動大幅度調整,最後以線上形式成功辦理。
九、科教中心網頁維護及臉書粉絲專業經營:每年35-40篇
疫情期間完善科教中心臉書粉絲專頁,提高科普文章刊登率。除網頁維護、更新外,另新增科普文章。
科教中心也搭配時事話題,輔以與主流媒體不同的科學探究精神觀點,並介紹民眾在家也可達成的探究方法。僅數日就有78次分享、超過兩萬人觸及人數,甚至媒體、出版社皆邀稿,希望能讓讀者以科學探究的觀點切入時事觀察,宣傳中央大學的效果顯著。
附加資訊
- 講師 執行日期20190101-20221231
- 文章摘要 主持人:朱慶琪
【科普活動計畫】互動式科學演示活動—「我的科學體驗教室」及「假日科學廣場」
計畫摘要
當今科學教育的趨勢,已經從單向權威的以教師為中心,移轉到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探究式學習。學習者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較能理解並保存知識。而以活動為主的教學,也比較容易達成情意的學習目標。研究亦顯示,實際操作、觀察、分析加上討論,的確比只「聽」老師說有更好的效果。因此互動式科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在博物館等非制式教育場域中相當常見。其主要的目的不外乎藉由動手體驗,讓學習者透過探究的過程,建構科學的理解與知識。然而我們也必須非常小心,不能讓互動的科學演示活動成為餘興節目,於是能否提供民眾「觀察的引導」、「思考的時間」、「動手的機會」、「驗證的過程」,便成為科學活動成功的要素。本計畫針對制式教育部分的補強,於週一至週五間舉辦「我的科學體驗教室」活動,開放給各級學校、機關、團體。藉由演示觀察、動手體驗的互動過程,提高科學學習的成效。另在週六下午,針對一般社會大眾舉辦「假日科學廣場」活動,選擇生活化的主題設計,融科學原理於輕鬆的互動過程中,讓學習在潛移默化中發生。
計畫成果
1.辦理「假日科學廣場」60 場、服務人次5,497 人。
2.辦理「我的科學體驗教室」91 場,服務人次3,773 人。
(以上不含現場直播及網路觸及人次)
3.「知識大講堂」頻道影片觸及人次:超過20,000 人。
4.「Youtube」頻道影片觸及人次:超過10,000 人。(新措施故影片平均上架時間不到10 個月)
5.培育科普人才56 人。
6.培育女學生直接參與科普活動企畫執行計11 人、服務女學生人次超過4,000 人次。
7.研發科普素材研發超過200 項。
活動規劃包括以下幾個區塊:
(1) 科普素材研發:
針對以上活動簡表的內容,設計適當的科普教材。包括教具模型 (Sutton, 1938)、科普教案、體驗活動、以及學習問卷。
(2) 科普人才培育:
培訓活動所需的各式人才,包括科學活動企畫、解說員、研發員、行銷、文字編輯、行政人員、志工等。
(3) 女學生參與科學:
活動相關工作人員,含所培訓的科普人才,將特別注重招募女學生。以鼓勵女學生藉由參與科普活動,提升學習科學或未來從事科學工作的興趣與自信。本計畫主持人為女性,也可起示範作用。
(4) 科學學習落差:
為縮短低社經家庭、新移民、偏遠地區,以及其他弱勢族群的學生或民眾學習科學的落差,將會優先提供活動的參與機會給這些民眾或學生,以平衡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窘境。
(5) 生活中的科學:
活動的主題設計將以貼近生活的科學原理為主,例如「超市學科學」將日常生活常見的科學原理與現象設計與超市的販售商品連結,讓民眾感到親切有趣。或依「食、衣、住、行、育、樂」「柴、米、油、鹽、醬、醋、茶」等方向來發想,設計每一次活動內容。
附加資訊
- 講師 執行期間:20101201-20131130
- 文章摘要 主持人:朱慶琪
【科普活動計畫】假日科學廣場
計畫摘要
感謝科技部過去對【假日科學廣場】此科普活動的經費補助(97/5~97/12,99/12~102/11,102/8~104/7),使這個叫好也叫座的活動能在假日與大家見面。參與民眾來自全台各地,活動期間的報名人數仍時常超過 200 人甚至超過 300人,礙於場地大小及經費的限制,每一場的活動人數必須控制在 100 人以內,使得每一場活動總有許多向隅的民眾。雖然我們提供了每場次活動影片免費且開放於網路上觀看的服務,但未能親至現場的民眾,因為欠缺 DIY材料無法同步進行動手做,成為遺憾之一。總結各場活動的效益分析發現,動手做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也是民眾最喜歡的活動方式。因此在這一期的計畫執行期間,為了彌補因場地限制未能參與假日科學廣場活動的民眾,我們特別舉辦【假日科學廣場 Fun 暑假】,以往在暑假期間,由於學生人數不足,使得各級學校放暑假時、假日科學廣場也得「放暑假」。但其實暑假期間學子們反而有較充裕的時間參與各式科普活動,沒有利用這個時間確實可惜,所以我們實踐將“放暑假”變成“Fun 暑假”,讓當年度的活動精華再次回顧,於此計畫期間的暑假共舉辦23場的活動,由中大團隊將各場次精華演示示範或動手做項目再一次呈現,善加利用每場活動的資源,將效益推到最大,並經由借用其他場地,彌補單一場地的人數限制的缺憾,使得同一時間能於不同場地進行不同的演示及動手做科普活動,觸及更多人次,此方式不僅更多的民眾受惠,科普人才的培育也能在短時間內提升能力。另外,本計畫透過每一場活動的報導,藉由各式多媒體管道(影音網站、報紙、電子報等方式)傳播科學知識,並培育科普人才的聽、說、寫的能力、以及民眾的讀的能力,讓無法到場的民眾透過文字及影片相輔相成的方式學習科學。
計畫成果
計畫執行迄今共舉辦了:
1.辦理「假日科學廣場」38場、服務人次3,352人。
2.辦理「假日科學廣場fun暑假」23場、服務人次3,020人。
3.知識大講堂」與「YouTube」頻道影片觸及人次:超過106,000人。
4.於科技部之科普網站「科技大觀園」所發表的假日科學廣場成果共38場。
5.培育科普人才共1,220人。
6.全年活動報導共38則。
7.「假日科學廣場徵文繪圖比賽」1場。
8.假日科學廣場講師所開發之科普素材超過170項。
附加資訊
- 講師 執行日期20130801~20150731
- 文章摘要 主持人:朱慶琪
【高瞻計畫】新興科技課程研發及評鑑計畫(中壢高中、武陵高中、永豐高中)
【科普活動計畫】藉實驗演示培養批判能力
計畫摘要
本計畫為了讓學生們能在課堂上參與探索和討論,整合他們在正規教育制度中學到的科學知識,學習面對問題、找出支持的說法和建立自己的論據,作出客觀與量化的批判。我們擬藉實驗演示的科普活動,引領學生作出各種探索活動的進程,並要求他們在科普活動結束時,給出量化的結論。希望能藉本計畫的執行,讓部分學生的科學批判能力獲得啟蒙。
我們的科普活動設計分三個面向:中、小學生,中、小學老師、大學學生。中大科教中心現有演示教具上百來項(http://phy.tw) 可以讓中、小學生動手練習與觀察、思考、探索和嘗試。在中小學教師工作坊中,我們會介紹中大科教中心的教材與建議教法,做為老師們的教學資源,並且讓老師們動手實作三項教具,學習教學策略後將成品帶回推廣。至於中大的學生,本中心可以提供研發教材、解說教材的機會,提供學生教室經營的實戰訓練,讓他們成為整個計畫受惠最大的成員。
計畫成果
計畫執行迄今共舉辦了中央大學科學之旅、科學巡迴、教師研習、數學弱勢輔導、解說員培訓、教材教具研發、未來科技狂想曲特展--動手DIY活動及2012全國中學生力學競賽等八項活動,服務總人次達6,348位師生,各活動場次及參與人次如表。
附加資訊
- 講師 執行日期20130901-20140831
- 文章摘要 主持人:易台生 共同主持人:朱慶琪
台中_衛道中學
活動資訊
日期:111.04.23
地點:台中私立衛道高級中學
講師:中大科教主任 朱慶琪
7.14活動流程
我的第一本電磁學
活動內容
http://edu.ac.liu.phy.tw/other?start=70#sigProGalleriaafcf04e6bd
附加資訊
- 講師 朱慶琪
一日生活化學家
活動資訊
日期:111.09.24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
活動流程
活動內容
http://edu.ac.liu.phy.tw/other?start=70#sigProGalleria034ff008f9
附加資訊
- 講師 中大科教×中大化學系×IYBSSD
- 文章摘要 【一日科學家】
創意科學實作教師研習活動
活動資訊
日期:111.07.21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主講: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朱慶琪主任
活動照片
http://edu.ac.liu.phy.tw/other?start=70#sigProGalleriaa765461ef7
附加資訊
- 講師 朱慶琪 謝富丞
文化國小「探究與實作」教師研習
活動資訊
日期:111.06.30
地點:桃園市文化國民小學
主講: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朱慶琪主任
活動照片
http://edu.ac.liu.phy.tw/other?start=70#sigProGalleria1029815ed9
附加資訊
- 講師 朱慶琪
更多...
遠哲基金會「就是要玩科學」教師工作坊(第三場)
活動資訊
日期:111.07.02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主講: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朱慶琪主任 中大科教 謝富丞
活動照片
http://edu.ac.liu.phy.tw/other?start=70#sigProGalleriaa2f8737308
附加資訊
- 講師 朱慶琪 謝富丞
遠哲基金會「就是要玩科學」教師工作坊(第二場)
活動資訊
日期:111.07.02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主講: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朱慶琪主任
活動照片
http://edu.ac.liu.phy.tw/other?start=70#sigProGalleriafa15251b32
附加資訊
- 講師 朱慶琪
陽明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演講
活動資訊
日期:111.05.09
地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主講: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朱慶琪主任
題目:科教實作產品的研發經驗分享
活動照片
http://edu.ac.liu.phy.tw/other?start=70#sigProGalleria65ed091fb4
附加資訊
- 講師 朱慶琪
文化國小「STEAM課程設計」教師研習
活動資訊
日期:111.09.21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主講: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朱慶琪主任
活動照片
http://edu.ac.liu.phy.tw/other?start=70#sigProGalleria1eb8d3d9d4
附加資訊
- 講師 朱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