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驗室AD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有感的物理教學:融入量化估算之普通物理課程發展行動研究
研究目的
本計畫的研究主題為:因應大一普通物理修課學生普遍的量化估算能力不足,以至於在實際應用物理原理時,無法做出合理快速的判斷,影響問題解決方案的品質及有效性,故研究者設計了一系列融入課程的教學內容,試圖提升學生的量化估算能力,打造有感的物理學習。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者即為教學者,一方面設計課程並教學,一方面藉由自編問卷評量學生的量化估算能力、應用於實際生活的能力;佐以訪談、教學日誌、研究者自我反思等資料來評鑑教學成效。研究目的羅列如下:
a. 探討大一理工科系學生量化估算能力及習慣。
b. 設計融入量化估算能力訓練的大一普通物理課程單元。
c. 分析量化估算能力的變化以及其與學科成就間的關係。
d. 提升大一普通物理修課學生之量化估算能力。
研究問題
我們的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中,自然領域(或物理科)的學習內容及學習表現中,普遍並不強調估算能力的重要性,相較於條件定義得非常清楚的 well-structured questions(problems),學生普遍不擅長回答 ill-structured questions (problems),然而後者科學發展的進程上,或者在跨領域問題的處理上都相當重要。因此本研究循序漸進地融入了量化估算課程內容,來提升學生的量化估算及應用的能力。本計畫之研究問題為:融入量化估算之普通物理課程如何影響大學生量化估算能力?
【科普活動計畫】「假日科學廣場」育教於樂的科普活動暨大桃園區科學教育推廣中心計畫
計畫簡介
一、台灣地區的大眾科學教育展廳的分佈,在台北有士林的科學教育館,在台中有自然科學博物館,在高雄有科學工藝博物館,這些單位在各區發揮了大眾科學教育的功能,扮演了提升一般民眾科學素養的重要推手。然而在桃竹苗區雖然知名大學林立,卻少了類似的單位來推動科普教育。中央大學具備完整的理工科系,科學研究上的成就不凡,近年更是政府重點發展的頂尖研究型大學之一,在科學素材的提供上不成問題。同時中大優美的校園環境在假日時常是附近居民踏青郊遊的場所,每到假日校園內的人氣甚至比帄日更旺,我們決定利用這些機會將科學教育與休閒活動巧妙結合,收科普推廣事半功倍之效。本計畫藉助中央大學現有的教學資源,搭配完整的組織架構及活動規劃,建立以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為核心的大桃園區科普教育推廣中心。此外,以往科學紮根及推廣的工作多落在教育工作者,本計畫培訓中大學生成為科學解說員後,將有更多人力協助科普活動的執行及推廣。我們期許自己從這裡開始,為大眾科學教育盡一份力。
二、解說員培訓
本計畫積極鼓勵學生加入科學解說員團隊,發展學習科學之興趣並培養推廣科學之能力。97年暑假期間,招募第一批解說員團隊,總計有12位學生參與,其中包含了6名物理學系、2名電機學系、1名大氣科學學系、1名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1名資訊工程學系,以及1名照明與顯示科技研究所之學生。另於97年度寒假期間招募加入第二批解說員新力,總計有10位大一學生參與。這些學生中有二至三名特別有潛力的同學,除了可擔任解說員角色以外,還參與主導科普活動的籌畫及執行。這些培育完成的解說員,將可成為未來科普活動推廣的生力軍。培訓辦法乃依制訂之「解說員升等與管理辦法」進行,規劃培訓課程,以引導的方式,讓解說員循序漸進了解演示實驗展品、釐清各個科學理論,並知道如何操作及解說。這過程中我們最在意的是科學內涵的正確性,其次才是趣味性及其他。同時我們以開放式的問題循序漸進導引學生思考,不以「標準答案」為目標,而是以啟發及訓練獨立思考能力為準則。計畫執行期間內,由科學解說員主講的活動包含3 場各級學校參訪及9 場假日科學廣場演示實驗秀;至於支援的部分包括10餘場各級機關團體參訪,及8場假日科學廣場大師陪你玩科學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