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活動

計畫簡介  

一、台灣地區的大眾科學教育展廳的分佈,在台北有士林的科學教育館,在台中有自然科學博物館,在高雄有科學工藝博物館,這些單位在各區發揮了大眾科學教育的功能,扮演了提升一般民眾科學素養的重要推手。然而在桃竹苗區雖然知名大學林立,卻少了類似的單位來推動科普教育。中央大學具備完整的理工科系,科學研究上的成就不凡,近年更是政府重點發展的頂尖研究型大學之一,在科學素材的提供上不成問題。同時中大優美的校園環境在假日時常是附近居民踏青郊遊的場所,每到假日校園內的人氣甚至比帄日更旺,我們決定利用這些機會將科學教育與休閒活動巧妙結合,收科普推廣事半功倍之效。本計畫藉助中央大學現有的教學資源,搭配完整的組織架構及活動規劃,建立以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為核心的大桃園區科普教育推廣中心。此外,以往科學紮根及推廣的工作多落在教育工作者,本計畫培訓中大學生成為科學解說員後,將有更多人力協助科普活動的執行及推廣。我們期許自己從這裡開始,為大眾科學教育盡一份力。

 

二、解說員培訓

本計畫積極鼓勵學生加入科學解說員團隊,發展學習科學之興趣並培養推廣科學之能力。97年暑假期間,招募第一批解說員團隊,總計有12位學生參與,其中包含了6名物理學系、2名電機學系、1名大氣科學學系、1名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1名資訊工程學系,以及1名照明與顯示科技研究所之學生。另於97年度寒假期間招募加入第二批解說員新力,總計有10位大一學生參與。這些學生中有二至三名特別有潛力的同學,除了可擔任解說員角色以外,還參與主導科普活動的籌畫及執行。這些培育完成的解說員,將可成為未來科普活動推廣的生力軍。培訓辦法乃依制訂之「解說員升等與管理辦法」進行,規劃培訓課程,以引導的方式,讓解說員循序漸進了解演示實驗展品、釐清各個科學理論,並知道如何操作及解說。這過程中我們最在意的是科學內涵的正確性,其次才是趣味性及其他。同時我們以開放式的問題循序漸進導引學生思考,不以「標準答案」為目標,而是以啟發及訓練獨立思考能力為準則。計畫執行期間內,由科學解說員主講的活動包含3 場各級學校參訪及9 場假日科學廣場演示實驗秀;至於支援的部分包括10餘場各級機關團體參訪,及8場假日科學廣場大師陪你玩科學系列。

 

 

 

發佈於 國科會

計畫摘要  

中央大學物理系約四年前成立物理演示實驗室,目的在藉由演示教學的導入,提升全校的普物課品質。目前開發的演示實驗已超過140 多項,應用於普通物理課教學,同時在網頁更新完整的e 化線上教材。目前網頁的點閱人數已超過四十萬人次,在Yahoo 及Google 以「物理演示」或「演示實驗」等關鍵字的搜尋下均列第一。雖然這些演示教具的對象主要是大一修習普通物理的學生,但我們在支援各種科教活動的經驗中發現,中學老師們對這些演示教具的需求不亞於大學教師。無燅有偶地,位於臺中一中的全國高中物理學科中心也在過去兩年發展了各種演示教材,並培訓了多位優秀的種子教師,其經驗及資源值得推廣至全國各地及各級學校。而在大眾科學教育機構方面,高雄的科學工藝博物館擁有豐富的大眾科學教育推廣經驗,近年來更致力將演示教具融入各種科普活動中,是科學教育不可缺少的專門機構。
本計畫中,我們結合了三方的優勢與經驗,於中央大學成立科普演示教材研發及推廣中心總部,另於臺中一中及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成立中、南部分部。透過演示教材種子教師的培訓,將科學演示活動推廣至全國各級學校及一般社會大眾。第一年的重心在教材的研發及種子教師的培訓,第二年的重心在各類科教活動的舉辦及教材推廣。以系統性的規劃內容及貫徹的執行力,全面提升科學教育的質與量。本計畫開發科學演示教具並推廣科普活動,研發科普演示教具、教材、講義、影片等超過數十項,科教活動估計觸及或參與人次估計如下:參與人次: 16 場教師研習活動,共402 人次教師參與。觸及人次: 以本國小學、中學自然科教師帄均任教4 班、每班40 人、每班使用3 次教具估算,觸及人次約402*4*40*3 約近20 萬人次,應達一定程度的影響與效能。

 

發佈於 國科會

計畫摘要  

當今科學教育的趨勢,已經從單向權威的以教師為中心,移轉到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探究式學習。學習者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較能理解並保存知識。而以活動為主的教學,也比較容易達成情意的學習目標。研究亦顯示,實際操作、觀察、分析加上討論,的確比只「聽」老師說有更好的效果。因此互動式科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在博物館等非制式教育場域中相當常見。其主要的目的不外乎藉由動手體驗,讓學習者透過探究的過程,建構科學的理解與知識。然而我們也必須非常小心,不能讓互動的科學演示活動成為餘興節目,於是能否提供民眾「觀察的引導」、「思考的時間」、「動手的機會」、「驗證的過程」,便成為科學活動成功的要素。本計畫針對制式教育部分的補強,於週一至週五間舉辦「我的科學體驗教室」活動,開放給各級學校、機關、團體。藉由演示觀察、動手體驗的互動過程,提高科學學習的成效。另在週六下午,針對一般社會大眾舉辦「假日科學廣場」活動,選擇生活化的主題設計,融科學原理於輕鬆的互動過程中,讓學習在潛移默化中發生。

計畫成果

1.辦理「假日科學廣場」60 場、服務人次5,497 人。
2.辦理「我的科學體驗教室」91 場,服務人次3,773 人。
(以上不含現場直播及網路觸及人次)
3.「知識大講堂」頻道影片觸及人次:超過20,000 人。
4.「Youtube」頻道影片觸及人次:超過10,000 人。(新措施故影片平均上架時間不到10 個月)
5.培育科普人才56 人。
6.培育女學生直接參與科普活動企畫執行計11 人、服務女學生人次超過4,000 人次。
7.研發科普素材研發超過200 項。

 

活動規劃包括以下幾個區塊:
(1) 科普素材研發:
針對以上活動簡表的內容,設計適當的科普教材。包括教具模型 (Sutton, 1938)、科普教案、體驗活動、以及學習問卷。
(2) 科普人才培育:
培訓活動所需的各式人才,包括科學活動企畫、解說員、研發員、行銷、文字編輯、行政人員、志工等。
(3) 女學生參與科學:
活動相關工作人員,含所培訓的科普人才,將特別注重招募女學生。以鼓勵女學生藉由參與科普活動,提升學習科學或未來從事科學工作的興趣與自信。本計畫主持人為女性,也可起示範作用。
(4) 科學學習落差:
為縮短低社經家庭、新移民、偏遠地區,以及其他弱勢族群的學生或民眾學習科學的落差,將會優先提供活動的參與機會給這些民眾或學生,以平衡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窘境。
(5) 生活中的科學:
活動的主題設計將以貼近生活的科學原理為主,例如「超市學科學」將日常生活常見的科學原理與現象設計與超市的販售商品連結,讓民眾感到親切有趣。或依「食、衣、住、行、育、樂」「柴、米、油、鹽、醬、醋、茶」等方向來發想,設計每一次活動內容。

 

發佈於 國科會

計畫摘要  

感謝科技部過去對【假日科學廣場】此科普活動的經費補助(97/5~97/12,99/12~102/11,102/8~104/7),使這個叫好也叫座的活動能在假日與大家見面。參與民眾來自全台各地,活動期間的報名人數仍時常超過 200 人甚至超過 300人,礙於場地大小及經費的限制,每一場的活動人數必須控制在 100 人以內,使得每一場活動總有許多向隅的民眾。雖然我們提供了每場次活動影片免費且開放於網路上觀看的服務,但未能親至現場的民眾,因為欠缺 DIY材料無法同步進行動手做,成為遺憾之一。總結各場活動的效益分析發現,動手做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也是民眾最喜歡的活動方式。因此在這一期的計畫執行期間,為了彌補因場地限制未能參與假日科學廣場活動的民眾,我們特別舉辦【假日科學廣場 Fun 暑假】,以往在暑假期間,由於學生人數不足,使得各級學校放暑假時、假日科學廣場也得「放暑假」。但其實暑假期間學子們反而有較充裕的時間參與各式科普活動,沒有利用這個時間確實可惜,所以我們實踐將“放暑假”變成“Fun 暑假”,讓當年度的活動精華再次回顧,於此計畫期間的暑假共舉辦23場的活動,由中大團隊將各場次精華演示示範或動手做項目再一次呈現,善加利用每場活動的資源,將效益推到最大,並經由借用其他場地,彌補單一場地的人數限制的缺憾,使得同一時間能於不同場地進行不同的演示及動手做科普活動,觸及更多人次,此方式不僅更多的民眾受惠,科普人才的培育也能在短時間內提升能力。另外,本計畫透過每一場活動的報導,藉由各式多媒體管道(影音網站、報紙、電子報等方式)傳播科學知識,並培育科普人才的聽、說、寫的能力、以及民眾的讀的能力,讓無法到場的民眾透過文字及影片相輔相成的方式學習科學。

計畫成果

計畫執行迄今共舉辦了:

1.辦理「假日科學廣場」38場、服務人次3,352人。
2.辦理「假日科學廣場fun暑假」23場、服務人次3,020人。
3.知識大講堂」與「YouTube」頻道影片觸及人次:超過106,000人
4.於科技部之科普網站「科技大觀園」所發表的假日科學廣場成果共38場。
5.培育科普人才共1,220人。
6.全年活動報導共38則。
7.「假日科學廣場徵文繪圖比賽」1場。
8.假日科學廣場講師所開發之科普素材超過170項。

發佈於 國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