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活動

2023-01-14 18:06:34

假日科學廣場 同學會

111 秋季假日科學廣場

活動資訊

日期:112.01.14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物理演示實驗室

講師: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 朱慶琪

活動大綱

1. 回顧過去的假日科學廣場
2. 釘床
3. 隨意平衡秤
4. 球棒重心

5. 籃球網球
6. 蛇擺

7. 混沌擺

8. 空氣砲

9. 不是圓的輪子

10. 雙曲面+圓錐曲線

11. 太空漫步

12. 隔空傳音

13. 喝水鳥

14. 絕熱膨脹

15. 彩色影子

16. 無底洞

17. 骨牌101

18. 撲克牌發射機

19. 動手做空氣砲

20.體驗釘床、隨意平衡秤、無底洞等實驗

活動紀錄

假日科學廣場同學會—感性與理性的饗宴
中央大學物理演示實驗室在1月14日下午,舉辦了最後一場由朱慶琪老師主持的假日科學廣場,許多人在此相遇、成長、探索在此累積了許多豐富的回憶與情感。
假日科學廣場舉辦數十餘年,陪伴著無數小朋友度過充實的假期,今天朱老師進行一連串精彩的科學實驗,釘床、隨意平衡秤、球棒重心、籃球網球、蛇擺、混沌擺、空氣砲、不是圓的輪子、雙曲面、雙曲拋物面、圓錐曲線、太空漫步、隔空傳音、喝水鳥、絕熱膨脹、彩色影子、無底洞、骨牌101、撲克牌發射機,讓大朋友小朋友們都沉浸其中。
朱老師把複雜的科學原理,用生動活潑的方式呈現,從生活中的觀察開始,培養孩子大膽假設的想像力,每個實驗都獲得大家熱烈的迴響,這個饗宴將成為明日的養分,帶著我們一同前進。
謝謝大家~ 我們有機會再相見~~~

活動照片

發佈於 親子
2022-12-17 17:43:39

宇宙原力庫侖世界

111 秋季假日科學廣場

活動資訊

日期:111.12.17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綜教館203教室)

講師: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講師 邱瀚陞

活動大綱

1. 宇宙原力是什麼?
2. 靜電是電磁力的一種
3. 靜電的吸引與排斥
4. 自製驗電瓶

5. 范氏起電器
6. 自製萊頓瓶

7. 靜電水母

活動紀錄

這次的假日科學廣場「宇宙原力庫侖世界」,響應聯合國的「基礎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國際年」(IYBSSD2022),邀請到中大科教講師——邱瀚陞老師帶領大家進入「靜電」這個神秘的科學國度!
一開始,老師先讓大家運用桌上的材料,透過摩擦物體產生靜電,就是「摩擦起電」。接著,現場進行了一場比賽,每一組要設法利用帶電物體讓桌上的鋁罐掉到地板上,大家都熱情的要贏得比賽,現場氣氛也相當熱絡!
接下來是驗電瓶的實驗,大家都非常用心的製作。驗電瓶是透過正負電荷的分離或中和,造成瓶內的鋁箔紙開合的現象。邱老師也教導大家用各種方式,讓驗電瓶能變得更靈敏,小朋友們也都驚訝於鋁箔紙產生的變化。
活動的尾聲,老師利用范氏起電器以及萊頓瓶,把現場參與者集結起來,藉由讓所有人牽手、接觸的方式,來體驗「被電到」的感覺,在所有人都被電到的瞬間,大家同步發出尖叫聲,活動也到達最高潮。最後雖然已經超過活動時間了,漢堡哥哥還是利用最後一點時間,用尼龍繩製作靜電水母,大家都在體驗自製的靜電玩具時,老師也詳細的再次介紹今天所有實驗的玩法,現場氣氛非常活絡!

活動照片

發佈於 親子

計畫簡介  

一、台灣地區的大眾科學教育展廳的分佈,在台北有士林的科學教育館,在台中有自然科學博物館,在高雄有科學工藝博物館,這些單位在各區發揮了大眾科學教育的功能,扮演了提升一般民眾科學素養的重要推手。然而在桃竹苗區雖然知名大學林立,卻少了類似的單位來推動科普教育。中央大學具備完整的理工科系,科學研究上的成就不凡,近年更是政府重點發展的頂尖研究型大學之一,在科學素材的提供上不成問題。同時中大優美的校園環境在假日時常是附近居民踏青郊遊的場所,每到假日校園內的人氣甚至比帄日更旺,我們決定利用這些機會將科學教育與休閒活動巧妙結合,收科普推廣事半功倍之效。本計畫藉助中央大學現有的教學資源,搭配完整的組織架構及活動規劃,建立以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為核心的大桃園區科普教育推廣中心。此外,以往科學紮根及推廣的工作多落在教育工作者,本計畫培訓中大學生成為科學解說員後,將有更多人力協助科普活動的執行及推廣。我們期許自己從這裡開始,為大眾科學教育盡一份力。

 

二、解說員培訓

本計畫積極鼓勵學生加入科學解說員團隊,發展學習科學之興趣並培養推廣科學之能力。97年暑假期間,招募第一批解說員團隊,總計有12位學生參與,其中包含了6名物理學系、2名電機學系、1名大氣科學學系、1名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1名資訊工程學系,以及1名照明與顯示科技研究所之學生。另於97年度寒假期間招募加入第二批解說員新力,總計有10位大一學生參與。這些學生中有二至三名特別有潛力的同學,除了可擔任解說員角色以外,還參與主導科普活動的籌畫及執行。這些培育完成的解說員,將可成為未來科普活動推廣的生力軍。培訓辦法乃依制訂之「解說員升等與管理辦法」進行,規劃培訓課程,以引導的方式,讓解說員循序漸進了解演示實驗展品、釐清各個科學理論,並知道如何操作及解說。這過程中我們最在意的是科學內涵的正確性,其次才是趣味性及其他。同時我們以開放式的問題循序漸進導引學生思考,不以「標準答案」為目標,而是以啟發及訓練獨立思考能力為準則。計畫執行期間內,由科學解說員主講的活動包含3 場各級學校參訪及9 場假日科學廣場演示實驗秀;至於支援的部分包括10餘場各級機關團體參訪,及8場假日科學廣場大師陪你玩科學系列。

 

 

 

發佈於 國科會
2022-11-13 09:31:07

小小火箭科學家

111 秋季假日科學廣場

活動資訊

日期:111.11.13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綜教館203教室)

講師:國立台北健康護理大學講師 許兆芳

活動大綱

1. 介紹火箭的動力來源
2. 解說市售玩具火箭的結構
3. 製作和玩具火箭原理相同的小玩具(滴管與吸管)
4. 紙杯空氣火箭

5. 如何調整材料、外型使火箭飛得更高更遠
6. 自行動手嘗試

活動紀錄

這場活動是由中大科教與物理系主辦的倒數第三場假日學廣場系列活動,由國科會協辦響應世界基礎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國際年(IYBSSD),好多位小小火箭科學家齊聚一堂,跟著毛毛蟲老師一起進入神秘的火箭世界。老師一開頭就提到今年(2022)是台灣太空發展元年,接著簡述火箭相關歷史知識後,就進入了小朋友都曾有過的邪惡念頭--玩具拆解!毛毛蟲老師將自己帶來的火箭玩具拆解,讓大家了解火箭內部構造以及氣壓運作原理,並自行畫出解剖圖,用淺顯易懂的方法帶出許多科學相關知識,有趣的氛圍下讓小朋友們積極分享自己的想法,這場活動裡,舉手發言不再是有壓力的恐怖過程。
具備相關知識後,終於開始動手做啦!老師帶大家做了氣壓火箭與紙杯空氣火箭,希望從實做中發現問題與修正,雖然只是握在手中小小的玩具,但其中的氣密、空氣儲存量、發射角度到尾翼設計等等,都會對飛行產生影響,透過每一次發射結果的分析,並觀察他人互相討論,找到最適合火箭的比例與重心,也很開心每位小朋友都順利完成屬於自己的火箭發射,讓活動充滿笑聲地圓滿結束。
活動的最後,就如同朱慶琪老師提到的:「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進教室前到最後可以為火箭的飛行做出一些分析,讓科學在小朋友心中萌芽。希望今天做的玩具就像五月天頑固MV裡的火箭一樣,乘載著夢想和堅持,讓大家未來勇敢飛翔。

活動照片

發佈於 親子

111 秋季假日科學廣場

活動資訊

日期:111.10.22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綜教館203教室)

講師: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鄒忠毅

活動大綱

1. 柏努利定律(吹錢幣)
2. 光線繞射(光碟片)
3. 製作陀螺(光碟片與彈珠、光碟片與原子筆)
4. 製作翻身陀螺(錢幣)

5. 慣性(抽鈔票)
6. 靜電(紙鈔轉動)
7. 絕熱膨脹(寶特瓶、酒精)

活動紀錄

相信大家都曾嚮往過小說、電影中的魔法世界裡,那些字句與畫面所描述、呈現出的魔幻場景,不只增加了我們對這個平凡世界中的想像,也豐富了我們無限可能的創造力。這次,中國文化大學光電物理學系的系主任鄒忠毅老師,人稱「鬍子拉拉教授」,受邀來到中央大學理學院科學教育中心朱慶琪主任所舉辦的「假日科學廣場」,帶領大家進入他的物理魔法世界,讓所有小朋友及家長都沉浸在探究神奇物理現象的氛圍之中。本活動也響應聯合國的「基礎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國際年」(IYBSSD 2022)活動,期待能紮根科學、永續發展。

由「柏努利定律」起頭,鄒老師用不同的角度吹錢幣,讓錢幣從桌邊飛起來翻面,藉由這樣有趣的演示激起大家的好奇心,再用簡單易懂的解釋讓大家理解其中的原理。接下來的實作是利用手電筒照光碟片,透過光線繞射而產生彩虹的效果,讓所有人嘖嘖稱奇,整個活動現場也在這樣的燈光效果下,熱絡了起來。

接著鄒老師分別使用彈珠及原子筆,配合光碟片中間的小洞,做出大家最熟悉的陀螺,不只小朋友們,連家長也感覺重溫了童年時期的美好回憶,大家都玩得不亦樂乎。另外,鄒老師還在光碟片上間隔貼上不同顏色的色紙,讓陀螺在旋轉的時候產生「混色」的畫面,玩樂時同時思考色彩的原理,除了讓小朋友們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與美感來製作自己的陀螺,更增加了親子間及師生之間的互動。

隨著鄒老師彈奏烏克麗麗的節奏,活動也進入了後半場。首先,鄒老師教大家用硬幣做陀螺,他利用一大一小的錢幣及泡棉膠,做出了相當有名的童玩「翻身陀螺」,用這樣簡單、易取得的材料組合出如此多神奇的玩具,看來物理的世界果真如魔法一般!而除了硬幣,鈔票也可以拿來施魔法,鄒老師將鈔票立於支架上,再用摩擦過的塑膠尺吸引鈔票轉動。接著,老師又將鈔票壓在兩個裝滿水的寶特瓶下,在寶特瓶不倒的情況下將鈔票快速抽出來。雖然只是很簡單的「靜電」和「摩擦力」的原理,但老師不用艱澀的數學公式或物理原理來解釋,而是選擇做實驗,再加上他生動、有趣的講解,讓大家邊玩樂邊學習,也成功吸引了在場所有人的目光,激發起大家想要學習的心。

上述這些實作材料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硬幣、鈔票、寶特瓶、光碟片及原子筆等等,但鄒老師卻能用如此平凡的生活用品,配合簡單的物理原理來製造出各種東西,充分展現想法及創意。本次「魔法少女理子和隨從魔法師的第一堂課」的活動,就是希望參與者能夠透過這位厲害的老師的帶領下,在魔法世界的氛圍中,了解物理的奧妙,相信無論是在現場實體參與活動的大小朋友,還是在家裡自備材料參與線上直播的網友們,大家跟著鬍子拉拉教授,都度過了快樂的周末午後!

活動照片

發佈於 親子

計畫摘要  

當今科學教育的趨勢,已經從單向權威的以教師為中心,移轉到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探究式學習。學習者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較能理解並保存知識。而以活動為主的教學,也比較容易達成情意的學習目標。研究亦顯示,實際操作、觀察、分析加上討論,的確比只「聽」老師說有更好的效果。因此互動式科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在博物館等非制式教育場域中相當常見。其主要的目的不外乎藉由動手體驗,讓學習者透過探究的過程,建構科學的理解與知識。然而我們也必須非常小心,不能讓互動的科學演示活動成為餘興節目,於是能否提供民眾「觀察的引導」、「思考的時間」、「動手的機會」、「驗證的過程」,便成為科學活動成功的要素。本計畫針對制式教育部分的補強,於週一至週五間舉辦「我的科學體驗教室」活動,開放給各級學校、機關、團體。藉由演示觀察、動手體驗的互動過程,提高科學學習的成效。另在週六下午,針對一般社會大眾舉辦「假日科學廣場」活動,選擇生活化的主題設計,融科學原理於輕鬆的互動過程中,讓學習在潛移默化中發生。

計畫成果

1.辦理「假日科學廣場」60 場、服務人次5,497 人。
2.辦理「我的科學體驗教室」91 場,服務人次3,773 人。
(以上不含現場直播及網路觸及人次)
3.「知識大講堂」頻道影片觸及人次:超過20,000 人。
4.「Youtube」頻道影片觸及人次:超過10,000 人。(新措施故影片平均上架時間不到10 個月)
5.培育科普人才56 人。
6.培育女學生直接參與科普活動企畫執行計11 人、服務女學生人次超過4,000 人次。
7.研發科普素材研發超過200 項。

 

活動規劃包括以下幾個區塊:
(1) 科普素材研發:
針對以上活動簡表的內容,設計適當的科普教材。包括教具模型 (Sutton, 1938)、科普教案、體驗活動、以及學習問卷。
(2) 科普人才培育:
培訓活動所需的各式人才,包括科學活動企畫、解說員、研發員、行銷、文字編輯、行政人員、志工等。
(3) 女學生參與科學:
活動相關工作人員,含所培訓的科普人才,將特別注重招募女學生。以鼓勵女學生藉由參與科普活動,提升學習科學或未來從事科學工作的興趣與自信。本計畫主持人為女性,也可起示範作用。
(4) 科學學習落差:
為縮短低社經家庭、新移民、偏遠地區,以及其他弱勢族群的學生或民眾學習科學的落差,將會優先提供活動的參與機會給這些民眾或學生,以平衡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窘境。
(5) 生活中的科學:
活動的主題設計將以貼近生活的科學原理為主,例如「超市學科學」將日常生活常見的科學原理與現象設計與超市的販售商品連結,讓民眾感到親切有趣。或依「食、衣、住、行、育、樂」「柴、米、油、鹽、醬、醋、茶」等方向來發想,設計每一次活動內容。

 

發佈於 國科會

計畫摘要  

感謝科技部過去對【假日科學廣場】此科普活動的經費補助(97/5~97/12,99/12~102/11,102/8~104/7),使這個叫好也叫座的活動能在假日與大家見面。參與民眾來自全台各地,活動期間的報名人數仍時常超過 200 人甚至超過 300人,礙於場地大小及經費的限制,每一場的活動人數必須控制在 100 人以內,使得每一場活動總有許多向隅的民眾。雖然我們提供了每場次活動影片免費且開放於網路上觀看的服務,但未能親至現場的民眾,因為欠缺 DIY材料無法同步進行動手做,成為遺憾之一。總結各場活動的效益分析發現,動手做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也是民眾最喜歡的活動方式。因此在這一期的計畫執行期間,為了彌補因場地限制未能參與假日科學廣場活動的民眾,我們特別舉辦【假日科學廣場 Fun 暑假】,以往在暑假期間,由於學生人數不足,使得各級學校放暑假時、假日科學廣場也得「放暑假」。但其實暑假期間學子們反而有較充裕的時間參與各式科普活動,沒有利用這個時間確實可惜,所以我們實踐將“放暑假”變成“Fun 暑假”,讓當年度的活動精華再次回顧,於此計畫期間的暑假共舉辦23場的活動,由中大團隊將各場次精華演示示範或動手做項目再一次呈現,善加利用每場活動的資源,將效益推到最大,並經由借用其他場地,彌補單一場地的人數限制的缺憾,使得同一時間能於不同場地進行不同的演示及動手做科普活動,觸及更多人次,此方式不僅更多的民眾受惠,科普人才的培育也能在短時間內提升能力。另外,本計畫透過每一場活動的報導,藉由各式多媒體管道(影音網站、報紙、電子報等方式)傳播科學知識,並培育科普人才的聽、說、寫的能力、以及民眾的讀的能力,讓無法到場的民眾透過文字及影片相輔相成的方式學習科學。

計畫成果

計畫執行迄今共舉辦了:

1.辦理「假日科學廣場」38場、服務人次3,352人。
2.辦理「假日科學廣場fun暑假」23場、服務人次3,020人。
3.知識大講堂」與「YouTube」頻道影片觸及人次:超過106,000人
4.於科技部之科普網站「科技大觀園」所發表的假日科學廣場成果共38場。
5.培育科普人才共1,220人。
6.全年活動報導共38則。
7.「假日科學廣場徵文繪圖比賽」1場。
8.假日科學廣場講師所開發之科普素材超過170項。

發佈於 國科會

111 秋季假日科學廣場

活動資訊

日期:111.09.17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綜教館203教室)

講師:萬能科技大學副教授 周鑑恆

活動大綱

1. 風力發電與台灣的能源轉型介紹
2. 現代風車轉動的原理
3. 如何設計高性能的現代風車
4. 如何自製風車

活動照片

發佈於 親子
2022-08-27 10:36:30

光劍製作工作坊

111 夏季假日科學廣場

活動資訊

日期:111.08.27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綜教館203教室)

講師:臥雲工作室 陳翰諄

活動大綱

1. 光劍原理介紹
2. 製作光劍
3. 測試光劍元件
4. 光劍對打

活動照片

發佈於 親子
2022-06-04 15:55:17

門多西諾馬達

111春季假日科學廣場 門多西諾馬達

活動資訊

日期:111.06.04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線上課程)

講師:彰化縣南鎮國小 曾秋雲

 

活動大綱  

1.門多西諾馬達製作
2.門多西諾馬達原理介紹-電磁學

3.門多西諾馬達探究的方式-磁鐵數量、光的強度等

 

活動內容

發佈於 親子
2021-08-28 18:29:12

電磁大觀園

110夏季假日科學廣場 電磁大觀園

活動資訊

日期:110.08.28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線上課程)

講師中大科教主任 朱慶琪 中大科教講師 曾子軒

活動大綱  

1.飄浮蝴蝶
2.磁轉玩偶

3.搖搖生電

發佈於 親子

110夏季假日科學廣場

活動資訊

日期:110.08.14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線上課程)

講師: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講師 蕭志堅

活動大綱  

1. 竹筷綁法教學
2. 製作五發點放竹筷槍
3. 虎克秤

 

活動照片  

發佈於 親子
最先
第 1 頁,共 17 頁